|
又到吃小龙虾的季节。经历了两年的相对沉寂,今年苏州小龙虾出现了火爆的场景。南门水产市场的一家水产店老板透露,每天要卖掉四五百斤小龙虾。东大街一家做阳澄湖大闸蟹生意的店面,甚至也打出了"专营小龙虾"的招牌。 
从近期相关新闻可以看出,小龙虾业已成为多个大城市宵夜档点的一道首选美味。而盱眙这一苏北小县因"小龙虾"产业而闻名中国,从养殖、销售到深加工已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年产值超30亿元、交易量超10万吨、从业人员超10万人。
这就是我忧之所在。一个外来物种短短几十年传播如此神速,且带来一场饮食文化的全民狂欢,其背后到底会不会给生态环境构成哪些直接和深远的影响或破坏,进而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我这一点忧虑,已经得到了部分证实。
被许多都市人视为美食的小龙虾,对于云南元阳哈尼人来说则是一场灾难。小龙虾蛀空了哈尼人祖祖辈辈生存的梯田,让梯田无法存住水,梯田美景不再,也危及到哈尼人的生存。尽管当地政府每年拿出百万元清剿小龙虾,但小龙虾依然顽强地繁衍着后代。
在杭州,今年5月底,一家医院接收了一个吃过小龙虾两天后发生呼吸衰竭的病人,确诊得的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据这家杭州医院的主治医生说,每年都会收治一些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发病前食用过小龙虾。虽然目前还未查明食用小龙虾与产生横纹肌溶解症的具体关联因素,但是相对密集爆发的同类病例发病前都食用了小龙虾,却让其致病的嫌疑暂时不能排除。
一边是红火的小龙虾生意,一边却是生态警报与疫情频传。各地频发"小龙虾门"不仅敲响了一记食品安全的警钟,还提醒人们到了反思饮食文化泛滥的时候。常识告诉我们,人类饮食文化是讲究"时令"的,那些东西能吃,在什么时候吃,都有一定的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或许要付出代价。从果子狸到小龙虾;从禽流感到口蹄疫,从毒奶粉到地沟油。警钟一次次在敲响,但愿能让狂欢的人们留一点清醒。□晓 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