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网

搜索
盱眙网 盱眙门户 盱眙龙虾 查看内容

江苏盱眙县委书记王友富:用营销的方式当书记

2006-1-10 00:00| 发布者: 彭琬謦| 查看: 1321| 评论: 0|来自: 《决策》杂志

摘要:  盱眙,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张目为盱,直视为眙”,意思是登高望远,高瞻远瞩。隶属江苏淮安市的盱眙县,历史上建制几经变更,但是盱眙这个名字在2001年前一直不为外人所熟知。 2001年,盛产龙虾的盱眙县举办了 ...
 盱眙,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张目为盱,直视为眙”,意思是登高望远,高瞻远瞩。隶属江苏淮安市的盱眙县,历史上建制几经变更,但是盱眙这个名字在2001年前一直不为外人所熟知。
 2001年,盛产龙虾的盱眙县举办了首届中国龙虾节,此后每年一届的龙虾节让盱眙名声大噪。但2004年7月2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谁为龙虾节买单”为题,报道了当地政府“斥巨资搞摊派”、“办节求虚名”,盱眙人陷入龙虾节“办,还是不办”的困惑中。

  时逢2005岁末,本刊记者走进盱眙,深入采访了官员、媒体、民众,发现龙虾节这个政府营销工程并非此前媒体指责的“面子工程”,在其背后,是一个苏北贫困县发展路径的智慧选择。

  一个政府营销工程

  盱眙举办龙虾节,与县委书记王友富有很大的关系。

  今年53岁的王友富当过中学教师、乡党委书记,1993年2月,担任原县级淮安市副市长。1997年,王友富调任盱眙县县长,3年后,开始担任县委书记,在盱眙工作已有8年,因此被人称为“八年抗战”。

  2000年,也就是王友富当选县委书记那年,盱眙举办了首届龙虾节,第二年,县里决定将龙虾节冠名为“中国龙虾节”,并且每年办一次。至此,盱眙的龙虾节开始从一种民间自发推广的饮食节庆,转变为政府主导的营销工程。在王友富的构想中,盱眙要以虾为媒促开放、谋发展,让龙虾节成为盱眙的一张名片。

  就像促销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每年一度的中国龙虾节也是费尽心思,新招迭出。几届龙虾节先后推出了被载入吉尼斯记录的千人广场虾宴、水上万人婚礼、龙虾节形象大使评选等活动。2004年,王友富把龙虾节推向全国,在盱眙、南京、上海、宁波四地举办。

  然而,就在这当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盱眙的龙虾节进行曝光,收视率颇高、政治杀伤力很强的《焦点访谈》给盱眙人出了道难题:龙虾节是办,还是不办?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让与会人员谈谈各自的想法,王友富一直没有表态。最后,李源潮点名让王友富发言,“盱眙近几年发展不错,知名度也很高,友富,你说说看。”王友富开玩笑地说:“我们都已经发展到焦点访谈了!”听罢,李源潮当即表示要重视媒体的监督,同时强调“龙虾节不但要办,还要办大、办好。”

  省委书记的支持如同一把“尚方宝剑”。2005年夏,王友富再次将龙虾节推向长三角地区,选择在盱眙以外的南京、上海、宁波四地同时举办。此时,政府市场化运作龙虾节的手法逐步成熟,前期政府投入的近500万的资金,通过企业赞助、演出门票等收入实现了收支平衡。

  “选择这三个地方是有目的的,到南京是为了推销我们的旅游资源,到上海是为了推销我们的农副产品,到宁波是为了推进我们的招商引资。”盱眙县委办副主任陈志勇告诉《决策》。

  龙虾节给盱眙带来了什么?

  王友富告诉《决策》,龙虾节给盱眙带来了知名度、开放度、美誉度,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盱眙从事龙虾产业的人有6万多,还创造了“四个80%以上”:盱眙80%以上农副产品销往长三角地区,80%以上的劳务输向长三角地区,80%以上游客来自长三角地区,80%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

  在第五届龙虾节新闻发布会上,王友富说:“第一、二届龙虾节是为盱眙造势,第三、四届龙虾节是为盱眙造财,第五、六届龙虾节则要为盱眙造人。”

  王友富说,“五湖四海闯荡,红红火火终身”的“龙虾精神”正是盱眙人所缺少的。

  “不论先干”

  在盱眙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两个话题就是“龙虾节”和“不论先干”。龙虾节的成功让盱眙人看到了这位书记超常规发展的手段,王友富却说,这是他“不论先干”思想的具体实践。

  在当地官员看来,这位县委书记有些偏执、强硬,甚至独断。在担任县委书记的五年时间里,他一直强力推广“不论先干”的思想———“不论”就是不争论、不空论、不乱议论、不唯条件论、不过早下结论;“先干”就是抢先干、动真干、加压干、创新干、务实干。

  2000年12月30日,为期一个月的乡科级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开班,刚刚被任命为县委书记的王友富为培训班上了第一节课,课堂上,王友富第一次正式提出“不论先干”。此后,在县里的大小会议上,王友富不断向各级干部灌输他的“不论先干”思想。

  起初,人们以为是县委书记随便说说罢了,但当王友富拿出“不论先干”的12问题征求意见稿的时候,大家才明白“这回来真的了”,此后非议随之而来。

  “当时很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县委书记推广这个思想没多大意义,而且也不得体,国家或者省级政府提出还差不多。”盱眙县国土局局长张列武回忆说,“当时还有种观点认为,‘不论先干’就是什么事都可以干,先干了再说。”

  为何要推销“不论先干”?王友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1998年的一件事触动了他。

  1998年7月,盱眙县政府提出大栽意杨树的决策后,遭到了上下非议,原定于当年春节前栽种意杨树500万株的决定一直没有落实。第二年初,王友富顶着压力,强行栽种了500万株意杨树,当时,县四套班子不少领导明确表示反对。不到半年,一封联名信将王友富告到国务院。由于省里的支持,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让王友富困惑的是,当时一个县属国有企业垮了,损失8000万没有去议论,反而一件好事却遇到了这么大的阻力。2000年,县里又栽了700万株意杨树,这个时候县里一片安静,再也没有此前的议论了。

  这件事对王友富触动很大,他决定将官民“好议论”的习惯改一改,经过近2年的酝酿,他提出了“不论先干”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在做事前一议再议的习惯,往往机遇在议论中溜走,人心在议论中动摇,这样现象在贫困地区特别严重。我到浙江和苏南后就发现,他们跟我们的情况完全相反,办事效率非常高。”王友富说,如果不改变这个习惯,一个县还谈何发展?

  2002年7月20日,王友富在盱眙县委工作会议上作《谈不论先干的十二个问题》讲话,在此后每年的县委工作会议上,王友富都会作“12个问题”的讲话。2005年初,王友富出版了他的个人专著《不论先干:一个县委书记的实践与思考》,“不论先干”的思想系统化。

  在盱眙,王友富“不论先干”的知名度不亚于龙虾节,盱眙的百姓对这位县委书记的执政理念更是耳熟能详。在酒桌上,“不论先干”还成了老百姓的劝酒词。

  王友富“不论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坟。

  2001年初,王友富决定解决县城“人鬼混居”现象,把城内的14800座坟迁走。决策甫一出来,全县一片哗然,随后,王友富组织召开了全县动员大会,决定由当时的县常务副县长柳怀玉具体负责,在清明节前所有坟墓要么就地深埋,要么迁走。

  此事引起了老百姓的极大愤怒,聚众上访、堵塞交通,一时间,对王友富的骂声四起,“死人没地方蹲,活人没地方住,不是柳怀玉,就是王友富。”

  清明节当天,王友富来到盱眙中学旁边的荒山上,他发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14800座坟墓被清理一空。一位老汉在那里烧纸,口里念叨,“老祖宗啊,不是我要干的,是那个王友富让我干的啊。”此时,王友富正站在他的后面。

  一个月后,原先的坟场平整了道路,栽上了树。劳动节那天,王友富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此时的老百姓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少人上前给王书记递烟,还说“王书记,这个好啊!”民间对王友富的顺口溜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盱眙要想富,赶走王友富”,而是“要想富,找友富”。

  招商之道

  建开发区、抓招商引资,被王友富看作是“不论先干”思想的又一具体实践。

  2001年10月之前,盱眙是淮安市唯一一个没有工业开发区的县,在县里动议建设开发区的时候,分歧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分区域建开发区。此时的王友富一直没有表态,在经过详细的调研后,王友富提出:举全县之力建设一个开发区。在一片怨声和反对声中,部分乡镇很不情愿地撤销了已经启动的工业小区。

  当地官员说,现在才看出来,当初王书记的决策是超前的,正确的。在随后的招商引资中,王友富又采取“非常手段”。为此,国内有媒体认为,王友富当选淮安市委常委,与其招商政策的“狠与辣”、招商成绩突出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全县19个乡镇和县直机关都有招商任务,在年终考核评比中倒数第一者,单位一把手就地免职。同时,对全县吃财政饭的公务员下达了“人头任务”,其中正科级以上干部每人每年完成100万元的招商任务,副科级干部每人每年60万元任务,股级干部每人每年20万。不能完成任务的,在干部考核中,一律不提拔,不调工资。

  “像盱眙这样的贫困县不同于浙江和苏南地区,他们可以以商招商,我们只能靠政府强势推动。”王友富说,把乡镇干部逼出去,增加了他们加快发展的压力,但同时招商引资是他们接受市场经济洗礼最好的舞台。

  王友富告诉《决策》,目前盱眙驻外招商人员有近500人,因为招商成效显著而提拔的干部有100多人,实际上,并没有将招商不力的干部免职。在盱眙,晋升最快的要数原鲍集镇党委书记赵长桂,招商成绩突出,使得这位镇党委书记被提拔为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同时兼任该县最大的镇马坝镇党委书记。

  在招商政策上,王友富推出了具有“盱眙特色”的《承诺书》:盱眙县的土地价格在江苏最低、税收扶持政策在江苏最多、规费征收在江苏最少、办事速度在江苏最快、治安环境在江苏最好、媒体宣传在江苏最佳、服务档次在江苏县级最高。

  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盱眙的招商政策也是知名度颇高。在投资软环境建设上,王友富也是不放弃任何一次“炒作”的机会,有人说,这就是“王氏风格”。

  为了考察当地的民风,一位浙江企业老板在乘出租车的时候,故意将装有钱和名片的钱包丢在车内,没过多久,出租车司机将钱包送到了这位老板手上。得知这件事后,王友富大做文章,在全县召开大会表扬,同时奖励这位司机1万元现金。

  在盱眙,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准干部请老板吃饭,不准老板请干部吃饭,否则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在一次县委工作会议上,王友富就曾这样告诫县里的干部,“在盱眙,如果你吃老板请的饭,你就不是共产党的干部;在老板的家乡,如果老板请你吃饭你不吃,你也不是共产党的干部。”

  暗访“怪癖”

  在盱眙干部眼中,王友富除了强硬这个特点外,他还有一个“怪癖”———喜欢一个人“暗访”。

  1997年11月28日,王友富到盱眙县报到,但是在他正式上班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并没有在办公室呆,而是到乡镇和周边县乡“微服私访”,不了解实情的人因此戏称“新县长一来就玩离家出走”。

  在安徽的涧溪镇,王友富问一位当地农民,“老乡,盱眙在哪?”这位农民手指东方。“那地方怎么样?”“那熊地方不咋地!”

  在盱眙,人们时常能够在集贸市场或者其他人群集中的地方见到王友富,与街上的人一起抽烟,与他们闲聊,这俨然成为他生活、工作的一部分。王友富说,自己一年到办公室不超过10次。

  王友富“暗访”的另外一个地方是苏南和浙江的企业,从2001年开始,他每年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到发达地区,从不与当地政府接触,直接与企业老板喝喝茶,聊聊天。2003年5月29日,“离家出走”20天的王友富先后接触了168位企业老板,王友富说,这中间不仅了解了企业需要什么,更了解其他县市正在做些什么工作。

  只完成初中学业的王友富,显然说不出更多的营销理论,但他深谙营销之道,并善于运用这一独特的方式推销自己,推销盱眙,发展盱眙。王友富说,“当县委书记可以大有作为,但是压力也很大。”说出这番话后,王友富深吸一口快烧到过滤嘴的香烟,熄灭,然后点燃另外一支。

记者翁仕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