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龙虾(又称淡水小龙虾)是“克氏原螯虾”的俗称,英文名称“红沼泽螯虾”(Red Swamp Crayfish),原产北美,上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龙虾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养殖条件要求不高,养殖技术易于普及。是餐饮业的热门菜之一,也是湖北省出口欧美的主要淡水产品之一。
长期以来,阳新小龙虾一直依靠野生捕捞。近年来,武汉、钟祥等地养殖大户来该县投资,在他们示范带动下,阳新小龙虾养殖业有了快速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模式不断成熟,养殖典型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发展小龙虾养殖157户5.4万亩,其中养殖小龙虾100亩以上有115户1.5万亩,养殖1000亩以上7户2.4万亩。
阳新还总结出小龙虾养殖的三种比较成功模式:池塘单养模式,就是在池塘中养殖小龙虾,不放养鱼类或为调节水质放养极少量的白鲢;鱼虾混养模式,就是在池塘中同时养殖小龙虾和鱼苗、鱼种;稻虾连作模式,就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虾。钟祥老板常国先在太子镇海口湖、上湖尾等处养殖小龙虾1000余亩,已投放小龙虾苗1.5万公斤,预计年底可产小龙虾7.5万公斤,实现产值150万元。在常国先的示范带动下,太子镇已发展小龙虾养殖6000亩。
阳新小龙虾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养殖规模小,农户养殖小龙虾一般应在50亩面积以上,最小也得20亩,而目前田地和水面都承包到了一家一户,不易连片调整,难以形成规模。太子镇刘政村村民刘恒生由于调不到水面,只得在自家的13亩鱼池单养小龙虾。刘恒生说:“虽然都是养,但是大面积与小面积收入显然不同。”
二是资金投入难。按每亩稻田小龙虾需养殖成本800元计算,全县若发展10万亩,需投资8000万元,若发展20万亩,则需投资1.6亿元,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是苗种供应难。按全县发展20万亩计算,全县年需小龙虾苗种20亿尾,而目前全县只有白沙镇土库村马辉洪办了一个20亩的苗种繁育基地,年产苗种仅0.5万多公斤,加上天然捕捞的苗种,全县每年可供苗种只有2亿多尾,难以满足阳新小龙虾产业发展的苗种需求。四是产品加工难,由于小龙虾产业起步晚,该县还没有小龙虾加工厂,无法进行产品加工,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阳新现有可养殖水面40万亩,其中适宜养殖小龙虾的有15万亩;低湖田(冷浸田)5万多亩,养殖资源十分丰富。10月上旬,阳新县委办公室组织调研人员对小龙虾生产进行了专题调研,有人算了一笔账,若全县按养殖面积20万亩、每亩增加纯收入1200元计算,全县农民年可增加纯收入2.4亿元,人平增收340余元,而且养殖小龙虾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
阳新水产局高级工程师费久兴跟记者谈起小龙虾养殖,劲头十足。他认为,小龙虾养殖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做大做强水产业,争创湖北省水产大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说,关键是要推行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小龙虾养殖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养殖大户流转,可采取“分户种田、大户养虾”(即先让农户种稻谷,收获之后,再由小龙虾养殖大户统一养虾)的方式,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小龙虾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养殖户,实行订单销售,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积极申报小龙虾绿色水产品牌,以品牌促进小龙虾养殖效益提高;要在产品加工上下功夫,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发展1-2家小龙虾加工企业,就地进行保鲜加工和精深开发,促进生产、加工、市场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他建议,政府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苗种繁育基地,加强新技术推广,力争在3-4年内将养殖面积扩大到10万亩,5-8年内发展到20万亩,形成小龙虾养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格局。   
一些养殖户认为,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否能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重点大户予以重点扶持,要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养殖户发放小额贷款,支持小龙虾产业发展。
记者 梁坚义  通讯员 曹尹 钟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