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从“国旗之子”到“养虾大王”

921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07-6-4 00:00:00
  楚天都市报消息(记者&nbsp胡成&nbsp通讯员&nbsp何红卫)他曾是万众瞩目的“国旗之子”,他担任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队长9年。
  他放弃了国家安排的好工作,下海从商,期望开拓新天地。
  商海无情,他也曾损兵折将,几乎破产。如今,他成了“鄂西北小龙虾繁养示范基地”的老板,一个身家数百万的成功商人。
  记者见到的陈杰,皮鞋、西裤上沾满了泥水,抽9元一盒的烟,喝4元一瓶的酒,黝黑的面庞,近乎一个农民。只有那英俊的面孔、不凡的谈吐,仍透露着当年“国旗之子”的风采。
  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之子”
  5月底,记者在襄樊市襄阳区东津镇的“鄂西北小龙虾繁养示范基地”找到了忙碌的陈杰。他正拿着望远镜,巡视着600亩小龙虾。
  屈指算来,陈杰退伍6年。他坦言,当年他的学习成绩平平,估计考不上大学,1987年,北京武警总队来招兵,正在读高二的他报名参军,时年17岁。但在军营中,他却表现出色,被部队送到山西武警专科学校学习。1992年初,他出任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队长,指挥国旗的升降。
  北京的清晨,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手持“中华第一刀”的陈杰,带领35名战士,健步迈向天安门。他是整个护卫队的灵魂。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瞬间,五星红旗在中国的心脏迎风飘扬。
  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成了中国特色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在重大节日里,常常有50万人前来瞻仰。
  当年的国旗护卫队官兵成了“明星”。郎平、刘晓庆等文体明星都争着与他们合影;中外新闻媒体频繁采访他们。
  1997年,“国旗护卫队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报告。作为报告团的负责人,陈杰走遍了20多个省市。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01年是陈杰考虑去留的时候了,此时他已是营级干部、上尉军衔。
  他完全可以在北京选择一个条件优越的行政、企事业单位,但他放弃了,他选择了下海经商。亲朋好友一致反对,有人还误以为他是不是在部队犯了错误,但他决心已定,下海自谋生路。
  之所以如此,陈杰说,他是不想再活在过去的光环中,他要背水一战。
  那一年,陈杰30岁,他想的是“三十而立”。
  北京市场的一个鞋商
  2001年初,陈杰脱下军装,把6块军功章锁进柜子。他东挪西借,投资60万元在北京佑安门大康鞋城做起了鞋子批发生意。
  这个“国旗之子”原以为自己见多识广、精明能干,只要诚信经商,就一定有钱赚,后来他发现自己激情多于理性,忽略了市场游戏规则。
  做批发生意,要的是适销对路、短平快。陈杰说,他在对市场不了解的情况下,简单地拿出“敢于拍板”的军人风格,贸然下单,结果是“货到码头死”,大量积压,几乎破产。
  他还记得当年的“滑铁卢”。北方人结婚,新娘一定穿红鞋。2001年五一前夕,他带着18万元现金到广东“赌一把”,定购了6000多双红鞋。然而,红鞋根本“走不动”,原批发价每双58元的鞋子,最后以每双三四元甩货都没人要。
  事后他分析,红鞋市场早已有人抢占商机,自己闭着眼睛大量进货,真是“无知等于勇敢”。
  半年的时间里,他投资的60万缩水至10万,元气大伤。
  看着自己为三五元与小贩讨价还价,为生存而战,想起当年在天安门国旗下的庄严和辉煌,他心里一阵酸楚。
  当年秋,自觉幼稚的陈杰决定从商海里爬上来,在岸上学习游泳的理论。他参加了工商管理的大专学习,常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感受,他尤其是学到了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的本领。
  他决定暂且退出批发市场,到大商场做零售,以规避太大的市场风险,休养生息。于是,他成了广东一家滑轮鞋厂的北京代理,生意有了转机。后来,他又开了洗衣店,生意也不错。
  汉江荒滩上的种树人
  2002年,陈杰获纯利近30万元,小日子过得也算安逸,来自家乡的妻子也盘算着买房,在北京扎根。可是,陈杰却不愿仅为“谋生”而活着,他发现这样下去,自己就走上了庸碌无为、按部就班的小商人之路。
  他决定再次挑战自己,回家乡创业,利用家乡的资源开掘自己的“崛起”之路。
  这一想法再次受到质疑。父母教训他,都说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不当干部去从商,现在又放弃北京回农村?
  此时的陈杰不想再做小本生意了,他太想痛快地干一番事业。
  2003年秋,他回家乡考察,他看上了襄樊市樊城区牛首镇新中村汉江中的荒滩。他兴奋起来,他想在这里种树。
  他学会了谨慎从事,他四处考察,向专家咨询。他知道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我国40%的木浆靠进口。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木材,同时国家又要保护森林,市场对速生经济林需求旺盛。
  陈杰租下500亩荒滩,投资80万元种植3万多棵速生白杨。
  今日的荒滩早已是一片翠绿,大约4年后,这批木材就可以砍伐上市了,仅按现在的价格,就值600多万元。
  鄂西北最大的龙虾商人
  襄樊人好吃小龙虾,仅市区每年就要消费3000吨。然而,这些年襄樊人吃的小龙虾除了野外捕捞之外,更多的来自江汉平原,人工规模养殖还是空白。
  襄樊的“宜城大虾”辛辣刺激,吃得让人满口流油、满身流汗,但是,襄樊市本地产的小龙虾仅够一个月的消费,大量的还得外调。
  陈杰酷爱吃小龙虾,更看好这个大市场。2005年初,他自驾车进行全国考察,确信这是一个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的产业。
  襄樊是有名的“旱包子”,难以想像在缺水的鄂西北岗地上怎么养小龙虾?陈杰调查发现,事实上,襄樊有适宜发展小龙虾的稻田30多万亩。
  不懂养殖技术,陈杰请来省水产研究的专家来进行技术承包,实施“小龙虾野生寄养技术”。
  去年5月,他与合伙人共同投资200万元,在东津镇租赁600多亩稻田养殖小龙虾。
  今年5月,省水产局批准其以“湖北省鄂西北小龙虾繁养示范基地”冠名挂牌,将其定位为鄂西北最大的小龙虾繁养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眼下正值小龙虾销售的季节,陈杰说,今年将出售种虾、食用虾20万公斤。
  襄樊市水产局长高方方告诉记者,在陈杰的带动,全市农村已掀起小龙虾养殖热潮。在襄樊市区的餐馆里,食客每食用一只小龙虾,平均售价达2.5元,而在北京已高达8元,小龙虾养殖的确是带领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陈杰说,到明年他要带动全市5万亩稻田寄养小龙虾,自己再开办一个小龙虾深加工企业,出口创汇。
  记者在陈杰的基地看到,他一身泥水,卷着裤腿,面庞黝黑;他抽9元一盒的烟,喝4元一瓶的酒。这是当年的“国旗之子”,还是一个现代农民企业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