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庆喜:虾钳“剪”出致富路
不一会儿工夫就捞了半桶龙虾,孟庆喜笑在脸上,乐在心里。(方仲华   摄)
孟庆喜小档案
经营项目:湖汊养虾
    经营规模:水面300亩 
经营理念:先人一步才能胜人一筹
联系地址:东沟镇大垅村
联系电话:15997162169
5月10日上午,记者辗转来到东沟镇大垅村。在梁子湖附近一处名为长塘湖的湖汊边,记者见到了孟庆喜。“欢迎,欢迎!”见面第一句,吐出的纯正汉腔让我们有些诧异。他是我们此行采访的新型农民吗?
或许感受到我们的内心想法,孟庆喜微翘的嘴角透出笑意。“走,去看看我养的龙虾。”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坐上小船,向湖汊中心划去。
小船悠悠,放眼望去,绿茵绕堤,芳草萋萋,水草田田。船行处,每隔一段距离的水面上漂浮着许多青翠的水草,约2米宽,似一条条长长的尾巴在湖中逶迤。“这是我引种的‘水花生’,专门作小龙虾的饲料。”孟庆喜向我们介绍水草的名字。
在一段“尾巴”边,船停下了。他俯下身,从水中提起一个长长的虾笼。哇!只见笼网里缀满了挥舞螯爪的小龙虾,这虾体通透红亮,最大的估计有七八厘米长!
他麻利地解开笼子,将笼子口对准船板上一条塑料桶,稍稍一抖,“哗啦啦”,笼中的小龙虾便“抖”到桶内。拎出一只大虾,他笑着,“这只估计快有一两重了。起的小虾子都得挑出来放回湖中,等长大了再卖……虾爪子千万不能掉,鸳鸯虾不好看也不值钱。”
“上个星期,是今年第一回起虾子,起了1500多公斤,个个都在6钱(30克)以上。有的卖到武汉白沙洲批发市场,有的直接卖给了酒店,最低的每公斤24块,卖了4万多块钱,这可比我以前养牛养猪划算得多。”说起养虾的前因后果,孟庆喜就似打开了话匣子般。
今年52岁的孟庆喜只是天生不安分。1979年就开始边做农活边做些小生意。1984年,他更是直接跨出了家门,只身来到武汉,服装、电子、副食……什么生意来钱就倒腾什么。
酸、甜、苦、辣,就在人生的起落中,一点点地,他在武汉扎下了根,买了房子,有了门面。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大垅人也走出故土,到武汉做起了生意。至今,在他最早创业的武昌街道口劝业场的一条商业街,已成为东沟大垅人行商的聚集地。
“回到家乡搞养殖,最开始的简单想法就是想带动大家一起致富。”2003年,他回村承包了100多亩闲置山地。他个人投资100多万元,在荒山荒坡上建起了房子和养殖大棚,购进西门塔尔和夏洛来等优质肉牛,搞起了肉牛养殖。谁知当年牛肉市场行情遇冷,他全部卖出肉牛后,亏了20多万元。有些犟脾气的他又开始养猪,但市场行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年红火的猪市到了第二年又进入了低潮,他又亏了7万多元。 
3年的养殖经历,让他身心疲惫不堪。“累了,还是要歇歇。”就这样,他蛰居在家一年多,但是想为家乡做些事情的心仍然没变。2006年下半年,掌握了多方信息的他,觉得小龙虾养殖较为可行,再不会是大起大落的市场行情。大垅不缺水面,如果成功,倒不失一条带动乡亲们致富的捷径。
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先后考察了潜江、仙桃、洪湖等地龙虾养殖户。2007年3月,他找来朋友,一起合伙投资40万元,承包了如今的长塘湖300亩的水面。
改造湖塘、放虾苗、种“水花生” ……“五十而知天命”的他与朋友一道,又满怀希望地从头开始了创业。
“养小龙虾,投入产出率高,见效快。”已有一年多湖汊养殖小龙虾经验的他介绍说,小龙虾不易生病,生长周期短,一年能繁殖两三代;再加上梁子湖这湖好水,套养一些花白鲢(以小龙虾代谢物为食,起净化水质作用),在苗期防好飞鸟和肉食鱼,隔段时间给虾儿撒下麦麸等精饲料外,简直就不要你操心。
小龙虾养殖当年,孟庆喜就收获了成功的喜悦。2007年9月,他起了3500公斤小龙虾,以7.5元每公斤的价格卖出,纯赚了10多万元。
老孟湖汊养殖小龙虾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以往一直以养鱼和种植湘莲的十里八湾的乡亲们纷纷上门取经,老孟也不吝啬自己的经验,将自己的经验做法和盘向乡亲们托出。
“我已联系到武汉的一些酒店老板来我们大垅考察,上个月底几位武昌磨山休闲农庄的老板看后,给我们小龙虾作了不错的评价,当场表示我们有多少他们就收多少。往后,大垅产的绿色无公害小龙虾就可以不经过批发市场,直接进入酒店的餐桌,这样除了销售价格能够提高外,还能打出我们大垅小龙虾的品牌。再往后,我们也要像潜江一样,搞小龙虾深加工,争取让小龙虾走出国门,推动大垅小龙虾产业的发展。” 显然,老孟还没有想到功成而退,他正勾画着下半生的事业蓝图。
记者  叶雁翅  实习生   赵奕凡   赵茜  石洁云
[采访手记]
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孟庆喜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中走出了一条不平坦的创业之路。虽然对他来说苦中有乐,但我们感动的还是他敢拼才会赢的精神和勇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创业失败的后果,孟庆喜轻松地放下了,鼓起勇气又一次走上了这条路。现在社会上也有许多创业失败的例子,面对失败很多人退缩了,把失败当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从这里来看,孟庆喜能放下这个结,在“知天命”之年再次踏上创业之路,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