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曾两次报道江苏里下河农科所开发出一套龙虾养殖技术,能有效降低“哈夫病”发生概率。一年过去了,记者重新回访里下河农科所,了解到该技术已在扬州推广了10万亩。食用该养殖技术出来的龙虾,得“哈夫病”的风险会降低。
    两年开发出新养殖技术
    2010年夏,不少南京市民在食用龙虾后,出现了浑身无力、尿液呈黑色的症状,后被医院诊断为“横肌溶解症”。该病症曾在德国的哈夫港出现过,因此得名“哈夫病”。
    “哈夫病”的出现,让市民对吃龙虾产生了恐惧感。吃龙虾会得“哈夫病”,成了萦绕在市民心头的一块“心病”。
    2011年开始,里下河农科所开始针对“哈夫病”进行研究。在项目的带头人张家宏研究员看来,“哈夫病”的出现肯定与食用小龙虾有关,但小龙虾自身并不产生能够致病毒素。因此,寻找减少“哈夫病”的方法,只能从养殖环境入手。
    经过两年潜心研究,张家宏和团队终于找到能减少“哈夫病”发病率的养殖技术,分为生态环境、养殖方式、水体环境、水质环境四个标准。在公道的实验基地,他们将按标准养殖的小龙虾和没有按标准养殖的作了对比,经验证,按标准养殖的小龙虾能有效减少“哈夫病”的发生率。 
    “目前,我们已经在扬州推广了10万亩水田,农民逐渐接受了这种养殖方式。”他说,“江苏省的小龙虾生态养殖标准由我们参与制定,正在向全省推广。”
    标准化养殖可防“哈夫病”
    张家宏告诉记者,目前“哈夫病”是如何产生的,国际上还没有定论。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哈夫病”的产生,与龙虾的养殖环境相关。
    “过去农民多采取粗放方式养龙虾。水要多少、饲料要多少,都凭着自己的感觉走。但我们做这项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标准体系,农民按照这套标准体系标准化养殖。”他说,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还存在抵触的心理。经过一年多的推广,农民也慢慢接受这套养殖标准了。
    “按照标准化养殖,就可将得“哈夫病”的风险降到最低。市民可以放心吃。”张家宏说。
    该技术可提高龙虾亩产量
    “龙虾的生长具有季节性,农民为了提高产量,通常会采取混养模式。”张家宏说,所谓混养模式,是指将龙虾与螃蟹、荷藕等其他经济作物放在一个池塘中养殖。而使用他们的技术也可以与荷藕、茭白混养。
    “我们做了试验,与荷藕、茭白混养,亩产可以提高到300-400斤。与螃蟹等动物混养,亩产也可以提高到100-200斤。”张家宏对记者说,混养也是有讲究的,水塘面积不宜过大,最好控制在3-5亩之间。水的PH值要保持中性,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左右。“此套养殖技术,每一项都有严格的数据指标。”          
记者 朱轩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