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走出“低调合肥” 树立城市品牌

925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04-5-4 00:00:00
分享到:
&nbsp从地理角度来看,南北向上合肥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东西向上又居于吴楚相夹之地,所谓“吴头楚尾”。当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原文化和飘逸、卓尔不群的湘楚文化日益为世人所瞩目时,江淮大地,这块曾孕育无数英雄豪杰、骚人墨客的土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似乎迷失了自己的航向。而处于多种文化的边缘带和交汇点的合肥,如何形成独特的具有自己魅力的、和这个城市标志相符的文化形象?城市品牌向何处突围?&nbsp
&nbsp&nbsp&nbsp&nbsp读&nbsp城&nbsp
&nbsp&nbsp&nbsp&nbsp有人说:北京太大、上海太挤、广州太闹、成都太阴、南京太热、深圳太紧张,那么合肥太什么?&nbsp
&nbsp&nbsp&nbsp&nbsp也许是建市的历史太短,城市的发展太快,经过50年来的发展,合肥这座当初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人口仅5万人的小镇发展成为目前的规模。青云楼、工农兵、专卖店、老字号、肯德基、百货大楼、市民小店,长江路集中地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见证着合肥的发展。&nbsp
&nbsp&nbsp&nbsp&nbsp淮河路上,李鸿章家府的威严与肃穆、明教寺的安谧,与步行街上的熙攘人潮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夜空下,地方戏庐剧依然在淝河边上传唱不息;五里飞虹彩妆上阵……&nbsp
&nbsp&nbsp&nbsp&nbsp在缤纷绚丽的背后,特色不鲜明几乎是人们的共识。合肥不缺乏魅力,所缺少的,就是自己独特的城市个性。一个城市没有个性,就如同一个缺乏个性的人,很难得到外界的认同。城市是一个地域空间,更是人的空间。作为人的聚集地的城市,城市外在特色只是城市魅力的表征,而人才是城市之魂。&nbsp
&nbsp&nbsp&nbsp&nbsp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成都“悠闲洒脱”、深圳“青春气息”,用这种方法来破译城市,我们又该如何来认识和解读合肥这座城市?&nbsp
&nbsp&nbsp&nbsp&nbsp城市人的生存方式凸显出城市的个性,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习俗和迥然的风味。&nbsp
&nbsp&nbsp&nbsp&nbsp合肥人对流行的东西有比较强烈的认同感和求同欲望。流行文化总是在这个城市获得较为热烈的响应。上个世纪80年代的“踩蹬裤热”让合肥的女同胞从老妪到女童都穿上了一色的踩蹬裤;后来的“呼啦圈热”又让合肥人尝到了尽情摇摆的感觉;“台球热”时候,合肥的台球室常常人满为患,甚至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台球桌和挥杆取乐的人;“保龄球热”又让合肥的保龄球馆大大火了一把,等在球馆门口的出租车生意总是很好;“卡拉OK热”那会儿,人们下班了就冲到卡拉OK厅或赶回家中放声高歌,尝尝做歌星的感觉。紧跟着时尚奔跑的合肥,从来就没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流行。什么都可以进入合肥,可却没能扎下根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nbsp
&nbsp&nbsp&nbsp&nbsp合肥人的底气&nbsp
&nbsp&nbsp&nbsp&nbsp城市文化的积淀,在城市走品牌化的道路上,变得越来越重要。北京的城、上海的滩、广州的市、成都的府、武汉的镇、深圳的特区,品牌力量让形象与城市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nbsp
&nbsp&nbsp&nbsp&nbsp那么,合肥又以什么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名片呢?&nbsp
&nbsp&nbsp&nbsp&nbsp罩在合肥身上的光环很多,那里是包公、李鸿章、段祺瑞、杨振宁的家乡,是美菱冰箱、容事达洗衣机、芳草洗衣粉的产地,“全国园林城市”、“卫生城”等等。合肥历史虽久,但没有底子,没有厚重的历史,没有辉煌的现在,没有强烈的冲击感,没有让人揪心的东西,总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从肥东进入合肥的路边有个饭店名叫“记不得”,这个特别的名字似乎能说明些什么。&nbsp
&nbsp&nbsp&nbsp&nbsp在合肥的高校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学间互以说家乡话为荣,“越土越好”。当一个大学生操着半洋半土的“合肥普通话”出现时,不由令人啼笑皆非。地道的合肥土话早已随历史的发展而湮灭了,如今的“土洋结合”即是对传统的坚守,同时也排斥了外部文化的渗透。这不得不归结于合肥人对自己地方文化的自卑和不自信。&nbsp
&nbsp&nbsp&nbsp&nbsp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存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居留于城市。”老合肥人现在并不是这个城市的主要部分,大多数居民都是迁入不久的新人,但是他们又不像深圳移民一样为了基本相同的目的而聚居,因而很容易形成较为统一的深圳人形象。现在的合肥人缺乏自我中心意识,走进某个小区,也许上海人与陕西人就是邻居,走进某个市场,或许有东北人正和海南人交谈。来自各个地方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生活风格和习惯,就这样被拼凑、缝合,重新组合属于自己的生活,然后再贴上“合肥”的标签。&nbsp
&nbsp&nbsp&nbsp&nbsp打造品牌&nbsp
&nbsp&nbsp&nbsp&nbsp不管城市愿不愿意,商业化社会的进程必然将城市带入一个开放的市场交易平台之中,如果这座城市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像经营品牌一样经营这座城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把城市不仅看成是一个行政区域,也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各个城市到处都打出了打造城市品牌的旗子。&nbsp
&nbsp&nbsp&nbsp&nbsp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就仿佛中了“情花毒”,越是爱这个城市,就越是为她而痛。那么,合肥应该如何认识自己?为自己策划、包装?&nbsp
&nbsp&nbsp&nbsp&nbsp近几年,“来合肥不吃龙虾如同到北京不爬长城”的豪言壮语,及“龙虾节”的推波助澜,龙虾似乎义不容辞地代表了庐州人的饮食特色。红彤彤香喷喷的大龙虾,布满了庐州的大街小巷,每到夜晚,大排档飘出诱人的龙虾味,吸引了众多平民百姓。“龙虾文化”是合肥近年新崛起的风景,整条宁国路成为“龙虾不夜城”,而新的“龙虾集市”还在不断滋生。&nbsp
&nbsp&nbsp&nbsp&nbsp打造城市品牌,合肥需要时机。因为一场几位外国政要的高尔夫球赛而被相中的博鳌,而后有了博鳌论坛,其声誉传遍了全球,当然像这样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复制的机会接近于零。寻求城市定位,看清楚自己到底是谁,成为许多城市的第一课。一个城市要明确了自己的传达对象,就等于规划了可能拥有的市场。&nbsp
&nbsp&nbsp&nbsp&nbsp种种迹象表明,合肥人是动了真格的:人才摇篮——大学城正在兴建中;体现安徽风土民情的徽园早已笑脸相迎八方来客;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欧风街和一批高档楼盘相继拔地而起;对包公文化的重新包装……&nbsp
&nbsp&nbsp&nbsp&nbsp合肥人对文化和品牌的珍视,由此可见一斑。可是,富有时代责任感的合肥人并不满足于此,在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完善城市功能,勾画好城市的“形体”的同时,更要构筑有合肥特色的人文景观和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的“灵魂”。(王雄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