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引导,发挥“有形之手”优势
“没有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扶持,合肥龙虾经济很难有今天的气候。 ”7月24日,龙虾节现场,合肥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龙虾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有效发挥了“有形之手”的优势。
2003年起,合肥市就将龙虾产业作为全市养殖业八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项重点加以培育,先后制定出台了龙虾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明确了优先发展“一节二带三区”战略。按照产业规划的要求,该市加大了对龙虾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扶持力度。有统计资料显示,最近几年,合肥市高度重视龙虾人工繁育、养殖、加工等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投入龙虾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日益攀升。仅2009年,市级财政就奖补全市新建300亩以上的龙虾养殖繁育企业49个,奖补资金达250万元。
为了保证龙虾产品的质量安全,合肥市不断加大对龙虾养殖、流通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产地、产品认定。与此同时,积极指导、支持组建了市、县、乡三级龙虾经营者协会、合作组织等龙虾经济经营组织。早在2006年,该市就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国龙虾经济合作体”。 “好政策给我们创造了机遇。 ”合肥宁国路某大型龙虾店的王老板告诉记者,他的龙虾经营规模是伴随市里鼓励和扶持政策一起“长大”的。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合肥市龙虾产业近年来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上下游有序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市龙虾养殖面积已超过10万亩,养殖捕捞交易产量突破3万吨,龙虾养殖户达8000多户,近3万农民从事龙虾养殖、捕捞、收购和运输。龙虾产业经济的总规模已突破20亿元。
资源整合,按市场规律办事
龙虾经济的培育与发展,固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但就龙虾经济的产业属性而言,关键还是要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进行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以规模经济和品牌经济取胜。
资源整合的基础是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龙虾养殖的长丰县下塘镇,记者见到了成片的龙虾养殖基地。 “今年又扩建了2000亩水面,龙虾养殖面积已达4万亩。 ”被称为“龙虾大王”的下塘镇龙虾养殖大户赵本文介绍说,镇里通过建立龙虾协会、成立合作社,开展集约化养殖,研究推广养殖技术,不但丰富了虾农的养殖经验,也提高了产量,拓宽了销路。去年,在“以大户基地为示范,农民自主养殖为主体”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格局中,合肥市龙虾养殖面积达10万亩。
资源整合的重点是龙虾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全面提升。 7月22日,以加工龙虾为主业的合肥祥瑞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里一片繁忙,工人们在清洗、蒸煮、剥壳、冷冻、包装的各个环节有序工作。“最后加工出的成品虾仁主要销往欧美。 ”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公司每年加工出口龙虾仁等产品800吨左右,加工产值达5000万元。加工的副产品虾壳也被运往南京等地提取甲壳素,做成美容保健品。
据合肥市畜牧水产局、旅游局等部门初步估算,除出口加工外,目前仅合肥龙虾特色餐饮就有4000余家,龙虾经济总量达20亿元。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养殖面积、产量、餐饮消费量、出口额均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龙虾经济总量可望达到30亿元。
按照已正式签署的《合肥经济圈城市现代渔业合作框架协议》,合肥经济圈内的龙虾养殖将逐步实施“抱团”发展,从技术研发、规模养殖到出口加工拟资源共享,共同促进龙虾经济发展。
文化驱动,提升美食文化魅力
合肥龙虾经济的崛起,同样离不开文化驱动。
节庆文化,是合肥龙虾经济文化驱动的首选。自2002年5月28日的第一届龙虾节至今,一年一度的龙虾节已成为合肥市重大民俗性节庆,并进入“中国节庆50强”。 “舞林虾会”、“土虾土长”、“虾鼓柔情”、“古典虾会”、“娱乐虾神”、“虾天风暴盛宴”、“异城虾情”等以龙虾为主题的节庆晚会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喜爱。“要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规模,丰富节庆活动内容,让更高层次、更多企业商家、更大范围的老百姓参与到我们的节日庆典中,感受文化、现代、时尚的气息。 ”据介绍,今年的龙虾节围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喜爱、全民参与”的原则,以“龙行天下虾舞江淮勇闯天涯”为主题,全面扩展合肥龙虾节期间的风格多异、内容精彩、内涵丰富大型全民活动,提升中国(合肥)龙虾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深度挖掘合肥龙虾节的自身品牌价值内涵,为充满现代活力的合肥注入崭新的生活元素。
消费文化,是合肥龙虾经济文化驱动的重点。 “吃龙虾,不再是简单的充饥,而是在享受休闲和文化消费。 ”在节庆效应的拉动下,小龙虾拉动了“大消费”。目前,合肥已打造出远近闻名的“宁国路龙虾美食街”,涌现出一批“龙虾行业明星”和“龙虾大腕”,出现了“四大名旦”等优质龙虾菜肴品牌,形成了“吃龙虾,喝啤酒,谈生意,交朋友”的美食文化,“龙虾餐饮”也逐渐发展成了合肥市的一张独特名片。据统计,目前合肥全市龙虾餐馆已发展到4000余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年消费龙虾量超过2万吨。这种消费文化,日益推动着龙虾经济的崛起。
伴随龙虾经济的崛起,继2007年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合肥“中国淡水龙虾之都”后,中国渔业协会淡水龙虾分会即将在合肥成立。为进一步做强龙虾经济,“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将大力组织实施龙虾科技支撑工程等十大工程,让广大民众在庞大的龙虾产业链中就龙虾业、吃龙虾饭、发龙虾财。
·记者手记·
“合肥龙虾”呼唤标准化
近年来,合肥市龙虾经济形成了“以大户基地为示范,农民自主养殖为主体,加工餐饮企业为龙头,龙虾节庆为平台,专业协会为纽带,政府扶持为推动”的龙虾产业化经营格局,龙虾经济迅速崛起。但“合肥龙虾”品牌如何能像肯德基、麦当劳等那样进一步走向世界,仍是一项亟待建设的系统工程。这其中,关键一环是标准化问题。
事实上,合肥龙虾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除了政府有力引导服务、按照市场规律整合资源及打造龙虾文化这些核心要素外,从管理角度看,也可以说合肥龙虾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坚持标准化建设与不断改进的过程,即从龙虾育种开始到后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均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提升标准化的过程。
经济或企业发展的实践日益表明,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是关乎竞争力大小的一个核心问题。尤其是包括龙虾在内的医疗卫生食品行业的标准化问题,更容易牵动百姓和社会的敏感神经。仅以龙虾清洗环节为例,几年前江苏某些地方因媒体暴露龙虾清洗过程中的卫生质量问题,致使包括合肥在内的龙虾产业均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市场的负面反馈警示我们发展龙虾经济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只有严格坚持了一定标准,质量才得以保障,才可能让消费者信赖。
合肥龙虾经济的进一步壮大,同样需要在标准化上大做文章,即针对龙虾经济的特点,立足龙虾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品牌的持续性,最终提升以龙虾为主题的各种产品的质量和“合肥龙虾”品牌的美誉度与吸引力,真正将“小龙虾”做成“大产业”和“大经济”。(记者许根宏) |
|